智能车辆工程(2022版)

智能车辆工程(2022版)

一、专业简介

湖南大学早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之初,明确提出了“构建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水平学科体系,优化学科发展战略布局,稳步推进智能制造、智能汽车等学科领域的前瞻性布局与建设”。依托车辆工程专业,2016年开办了“智能网联汽车实验班”,且积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新专业方向人才建设和相关专业筹建工作。智能车辆工程专业依托机械工程世界一流学科,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以钟志华院士、丁荣军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借助整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运载装备智能网联系统创新中心、汽车电子控制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实验室(国家认可实验室CNAS)以及多次获得全国总冠军的湖南大学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油车队、电车队、无人驾驶车队)等丰富的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作作风踏实、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形成以智能网联车辆、新能源车辆、车身智能设计与制造及车辆智能控制与自动化为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也可从事:(1)智能车辆设计、制造、试验及相关专业技术工作,(2)产品研发管理及技术服务工作,(3)科研机构的智能车辆工程技术研发工作。

二、培养目标

在动力系统电气化、网联化和智能化的车辆工程学科发展的背景下,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培养基础扎实、国际视野开阔、德才兼备、具备良好人文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掌握智能车辆工程专业所需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具备扎实的智能车辆工程基础理论、设计、研究和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在智能车辆工程领域从事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与开发、系统分析与测试、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领军人才。

培养目标具体分解为以下四点:

工程知识:掌握智能车辆工程学科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工程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工程和人文素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循工程伦理基本规范。

工程能力:具备智能车辆工程实践能力、研究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国际视野和较强的沟通交流、终身学习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1. 知识结构

1)掌握从事智能车辆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具有从事智能车辆工程专业相关工作所必需的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技能以及工艺操作技能;

2)了解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体系,以及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学科范围内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新动向。

2. 能力结构

1)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熟悉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其新动向,在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2)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能胜任智能车辆设计、制造、测试、研究、营销、管理等工作任务,并能够在团队中作为领导或者骨干有效地发挥作用;

3)具有与时俱进、求知不止的终身学习意识。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的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具备独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结构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明确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从事智能车辆工程专业业务的能力和适应相近专业业务工作的素质。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要求具备以下十二项核心能力: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智能车辆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制定针对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智能汽车特定需求的智能、网联及机械(电)系统、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法律、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智能车辆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智能车辆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车智能辆工程实践和智能车辆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智能车辆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9. 个人和团队:具有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10. 沟通:能够就复杂智能车辆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和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 矩阵表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

1

工程

知识

2

问题

分析

3

设计

/开发

解决

方案

4

研究

5

使用

现代

工具

6

工程

7

环境

和可持续发展

8

职业

规范

9

个人

团队

10

沟通

11

项目

管理

12

终身

学习

工程知识:掌握智能车辆工程学科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工程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工程和人文素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循工程伦理基本规范

工程能力:具备智能车辆工程实践能力、研究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国际视野和较强的沟通交流、终身学习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本专业毕业生要求具备的实践能力标准:

1.具备智能车辆工程专设计开发能力。熟练掌握汽车的基本性能要求及设计开发方法,具备底盘、车身、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整车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

2. 具备智能车辆工程分析测试能力。主要包括:熟练掌握整车性能及关键零部件性能的分析方法和测试方法,具备进行各类性能的仿真、计算和测试的能力,拥有良好的结果分析和性能改进能力。

3.具备良好的智能车辆工程专业素质、科研能力、科技创新及创业能力。熟练掌握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分析测试方法,善于分析、解决、总结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4. 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主要包括:熟练掌握中外文献检索方法,具备较好的文献综述能力,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拥有良好的自我学习意识。

5.具备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形成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拥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能恪守科研道德和职业道德。

四、学制、毕业学分要求及学位授予

1. 本科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按照学分制度管理。

2. 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数为172学分,其中各类别课程及环节要求学分数如下表:

课程类别

通识必修

学门核心

学类核心

专业核心

个性培养

通识选修

实践环节

合计

学分数

34

26

32

18

18

8

36

172

3. 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及有关环节,达到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可毕业。根据《湖南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湖大教字[2018]22号),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

(一)通识教育课程(通识必修34学分+通识选修8学)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1)通识必修课程34学分,2)通识选修课程8学分,按《湖南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修读办法》实施。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GE0115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

通识必修

GE0117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2

通识必修

GE01185

思想道德与法治

3

通识必修

GE01155(-162)

形势与政策

2

通识必修

GE011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通识必修

GE0115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通识必修

GE01151

思政实践

2

通识必修

GE01012(-015)

大学英语

8

通识必修

GE01163

计算与人工智能概论

4

通识必修

GE01089(-092)

体育

4

通识必修

GE01184

劳动教育与素养

0

通识必修

合计

34

--

素质教育

8

通识选修

(二)学门核心课程(26 学分)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GE03025(-026)

高等数学A

10

GE03003

线性代数A

3

GE0300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3

GE03005(-006)

普通物理A

6

GE03007(-008)

普通物理实验A

2

ME03001

工程化学

2

合 计

26

(三)学类核心课程(32学分)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ME04042

机械工程图学

4

ME04031

机械设计基础

4

ME04041

工程材料A

2

ME04009

工程力学

4

ME04022

流体力学

2

ME04035

热工学基础

2

ME06092

工程中的数值方法

2

ME04043

自动控制原理

3

GE02059

电工电子学

3

ME04044

计算机编程与嵌入式系统基础

4

ME04045

现代传感原理与基础

2

合 计

32

(四)专业核心课程(18 学分)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ME05063

智能汽车构造及动力原理

4

增加电驱动系统、线控底盘等相关知识

ME05002

汽车理论

4

增加电动汽车相关知识

ME05057

智能汽车设计

5

增加智能车辆整车、网联系统、运维系统等知识

ME05064

智能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3

增加无人驾驶汽车控制系统

ME05065

汽车先进制造工艺

2

增加新材料及其先进制造工艺

合 计

18

(五)个性培养(18 学分)(公选+限选+方向)

专业选修课程采用方向分组与任选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限选选修4个学分,在公选选修4个学分,方向选修共10个学分,总计18学分。课程及分组如下: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ME06078

机械工程导论

1

公选

ME06207

智能车辆工程导论

1

公选

ME06148N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2

公选

ME06112

新能源汽车基础

2

公选

ME06203

云计算理论与技术

2

公选

ME06204

集成电路概论

2

公选

ME06205

汽车信息安全概论

2

公选

ME06206

人机交互技术

2

公选

ME07023

汽车振动学

2

公选

ME06208

汽车有限元分析

2

公选

ME06209

汽车动力学仿真分析

2

公选

ME05035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2

公选

ME06210

汽车产业政策与法规

1

公选

ME06178

运载装备的仿生人体测试技术

2

公选

ME06211

汽车轻量化技术

2

公选

ME06212

智能运载系统及运用

2

公选

ME06213

智慧交通与共享出行

2

公选

ME06196

中国汽车人物

2

公选

ME06116

汽车试验学

2

限选

ME06179

管理工程

2

限选

ME06157

智能车辆决策规划与控制

3

智能网联汽车方向

10学分

ME06158

智能汽车环境感知技术

3

ME06197

智能网联汽车实践基础

2

ME06214

数字孪生与自动驾驶测试

2

ME06215

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匹配与设计

2

新能源汽车方向

10学分

ME0703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

2

ME06216

电动车辆系统架构与安全

2

ME07034

电动汽车性能仿真与实验

2

ME06217

电动汽车电力电子技术

2

ME06117

车身结构与设计

2

车身智能设计与制造方向

10学分

ME06002

车身制造工艺学

2

ME06218

汽车造型与空气动力学

2

ME06219

车身新材料及其智能结构

2

ME06220

汽车安全与防护技术

2

ME06118

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3

车辆智能控制与自动化方向

10学分

ME06221

汽车主被动悬架设计

2

ME05036N

液压气压与电传动

3

ME06222

整车系统控制与自动化

2

注:个性培养学分,其中8学分可在全校范围内跨专业选修。

(六)实践环节(36学分)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GE09048(-049)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

3

ME10050

专业认知实习

1

ME10052

创新创业

2

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如学科竞赛等)经认定可计学分。

ME10007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2

GE09057

金工实习

3

GE09055

电工电子实训

2

ME10068

智能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1

ME10069

智能汽车构架认识实习

2

在原《汽车结构拆装实习》基础上改进

ME10070

汽车智能制造工艺课程设计

2

增加新材料及其先进制造工艺相关内容

ME10071

智能汽车系统仿真及试验

2

ME10072

运载装备智能网联系统综合实训

2

ME10073

智能车辆专业综合课程设计

2

ME10060

专业实习

2

ME10120

毕业设计(论文)

10

合 计

36